千高原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参加2025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我们将于3月26日至3月30日分别在主展区艺廊荟萃(Galleries)和光映现场(Film)单元呈现毕蓉蓉、陈秋林、陈萧伊、何多苓、马文婷、漆澜、饶维懿、王川、王绍强、熊浩棋、杨述、翟倞12位艺术家的绘画、装置、录像及摄影作品,展位号3C21。
艺廊荟萃(Galleries)
毕蓉蓉
毕蓉蓉(b. 1982) 出生于浙江宁波,2008年获得四川大学中国画山水画专业硕士学位,继而获得荷兰Frank Mohr学院绘画专业艺术硕士学位。她于2024年入围香港M+博物馆“SIGG PRIZE(希克奖)2025”,并于2022年在劳斯莱斯“Muse (缪斯)”艺术项目首届飞翔女神挑战赛中成为全球三位获奖者之一。她的作品曾在全球重要艺术机构、基金会、双年展及艺术季展出,其中包含:CHAT香港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K11艺术中心、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等。此外,毕蓉蓉拥有极其丰富的海内外驻留项目经验,将自身对“纹样”长达数十载的研究方法与在地文化发生互文关系。她提取当地的建筑、海报、动植物、风景,或者抽象物体的表面纹样,再将它们进行编织和组合。她的创作从绘画出发,不仅包含了绘画,影像,装置等媒介,还有她自己独特的编织手法。她运用基本的纺织工艺,将毛线,塑料,金属丝线等材料编织成采集的纹样,并呈现它们独特的肌理和质感。正如策展人许晟所说:“纹样往往是抽象的,沉默的,无表达的,但是,它们整体的形态,细腻的细节,肌理的材质,无不透露出暗藏于时光,生命,或者自然流转中的无形力量。对这些纹样的研究,观看,以及由此而来的冥思与想象,既是对时代大潮中纷繁复杂之表象的一种梳理,也是对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的实践。”
陈秋林
陈秋林(b. 1975)出生于湖北宜昌,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ACC(纽约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中国受奖人(2006)、JP摩根世界女性论坛首届亚洲大会新星提名(First Asian World Women Forum Rising Talents Programme Nominee)(2008)、第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2009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0)、Loop Award of Loop Art Fair(巴塞罗那)(2017)。在COVID-19期间创作的《溺》是一个具有现场互动和偶发性表演的综合项目,皆在与全球疫情下的地缘禁锢建立起微妙的联系。《溺》延续艺术家20多年来对以豆腐作为媒介及文化符号的创作探索。作品通过豆腐,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东方食物,投射出艺术家对其所在本地文化及身份的思考。与2003-2015年间创作的“豆腐百家姓”系列相比,艺术家试图让“反纪念碑性”或者“反种姓秩序”等观念退居其次,而把行为艺术、声音艺术、影像及摄影艺术进行高度整合,将一种由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不同感知系统相交织的柔软、易碎的审美体系继续推演。伴随女性表演者在木质装置中的肢体实验 —— 她的肢体与豆腐进行不断触碰、交缠与对抗,从女性的角度揭示了当代社会下的脆弱与抗争。同时,艺术家摒弃了常规的现场配乐或后期配乐,邀请声音艺术家根据艺术家的意旨及现场表演的感受,以全息声的方式捕捉现场舞蹈者带来的戏剧变化,和肢体语言产生互动关系,即兴捕捉和创作声音,最终形成《溺》作品现场声音的全息文本。
陈萧伊
陈萧伊(b.1992)出生于中国四川,2014年获得伦敦艺术大学纯艺术摄影硕士学位。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30 UNDER 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她的作品基于摄影,但并不局限在具体的媒介当中。通过生产图像的方式,关注于生命体的微妙感知,并不断挑战既定的逻辑、感知与想象来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在近年来持续进展的项目中,她关注过往历史中西部作为资源区,聚焦于横断山脉区域的矿山与开采遗迹为切口,持续地打捞那些失落的时间,自然与大地的迷团。从过去的采矿业到如今的山地生境,她在山脉的时空堆叠与土地关系中展开工作,并尝试通过更旷阔的叙事对西部山地进行 “影像的扫描”。陈萧伊的近期作品曾展出于瑞士沃韦影像双年展、西班牙LA NUU摄影节、法国Mulhouse摄影双年展、东亚文化之都当代艺术节、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连州国际摄影年展、Paris Photo艺博会、瑞士Liste艺博会、伦敦艺博会、德国Folkwang博物馆、雅典Benaki博物馆、广东时代美术馆、深圳OCAT艺术中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成都麓湖A4美术馆等。
何多苓
何多苓(b. 1948)出生于四川成都,197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79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在成都画院从事油画创作。何多苓是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油画画家的代表,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其作品被国内外诸多重要美术馆、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所收藏,如中国美术馆、龙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福冈美术馆等,并被各种艺术史论著作、学术专著和公共媒体广泛研究、著录和传播。何多苓的艺术具诗意的特质,重绘画性,唯美、优雅、感伤,他追求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度。他的艺术造型功底坚实而全面,落笔之处,人物、景象充满生命活力。他在形式语言上所推崇的单纯感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洗练中见细致,于单纯中现复杂,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和深层次的艺术追求。
马文婷
马文婷(b. 1983)出生于甘肃兰州,2001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2015年以来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马文婷是2008年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得者。作为一个极其有力量的青年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在关注社会现实层面的基础上,充满着沉重的生存体验和精神表达。马文婷用诗意化的语言来呈现了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情感缺失和精神痛感,通过对现实的肢解与重建,来跟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真实与荒诞交织、戏剧与现实并存、扭曲与束缚共舞,她总能以意想不到的方法强制性地把破碎的现实重新拼装起来,把人生戏剧性的荒诞穿越处理得举重若轻。在她的绘画作品中摧毁与重建总是不断地纠缠反复,不断地斗争和解,她为我们理解艺术和现实的深度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漆澜
漆澜(b. 1973)出生于四川安岳,1996年获得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获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硕士学位,2007年师从王孟奇教授攻读美术学博士学位,2001-2018年供职于上海书画出版社,曾任《艺术当代》杂志副主编。漆澜早年熟读中国经典,对先秦诸子、诗经、楚辞及唐宋诗文的诵读和研习曾伴随了他的少年和青春时代。他的每一张作品都反复地推敲和质询,他利用高密度的语言和多变的修辞手法,在与古今中外的经典的对话、辩诘中,寻找语言机锋,借题发挥,推演出复杂多变的修辞方式和书写方式,并以多种介质、杂沓繁复的方式对抗机器成像的均质化。他强调手感和材料语言的肉身体验,长期潜心研究传统文人绘画和西方现代绘画,力求构想一种文人教养的书写自洽感,赋予传统书写语言以全新的当代视觉形态,并呈现出崭新的文化性格。漆澜的绘画在山水草木、流岚烟霞中寻求历史、理想和心灵的慰藉。
饶维懿
饶维懿(b. 1993) 出生于湖南,2016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2020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饶维懿是年轻一代新锐画家的代表之一,他是2020年保时捷研究奖学金、第三节宝龙艺术大奖银奖的获得者,并于同年荣获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礼物”提名奖;于2019年入选第十届新星星艺术家TOP 100。他将网络图像的独特质感转换为实验性的绘画语言,从网络图像独有的清晰度缺失,拼贴,以及荒诞当中,凸显碎片化的视觉逻辑。同时,他用绘画的方式还原图像的电子质感,用喷枪、笔触和颜料复制像素的视觉特征,带来不同以往的色彩、肌理、以及构图的组合,由此将绘画变成一种创造性的视觉“复制品”。
王川
王川(b. 1953)出生于四川成都,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他早年猎足写实绘画,并斩获颇丰,在1985年新浪潮时期转向抽象艺术的创作。90年代末,王川身患恶疾却实现了顿悟式的转折,将创作带到了另一高度。他近年的作品潜藏着能量底蕴,通过大小、虚实、粗细、点线面的对比及形态的呈现,往往给人们接近于精神体验般的感受。这种自省和治疗式的创作因艺术家的个人遭遇而起,却意外地让艺术家更为本能地接近深层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对于东方哲学的体验。王川作品的创作灵感丰富而复杂。有些源自国画里的线条转化在布面油画上,也有涂画,有些既有抽象又有具象元素。如同王川怀疑抽象的纯洁性一样,他也怀疑写实的力量。他的艺术创作被收录于中国众多知名艺术评论家如高名潞、栗宪庭、巫鸿、吕澎、潘公凯以及西方评论家Robert Morgan和Britta Erickson(林似竹)的著作中。他的作品被众多机构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洛杉矶郡立美术馆、芬兰赫尔辛基国家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上海龙美术馆等。
王绍强
王绍强(b. 1953),号后山,现为广东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文物博物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南方分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绍强基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热爱和信心,独具慧眼,逆流而动,观有品无,以一种打通中西古今艺术的胸怀和观今见古的文化立场,借鉴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利器,对中国水墨艺术、特别宋以后的文人画传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反思,并在水墨艺术与地理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跨界互动和交融中,以当代艺术的视野从媒材、物理和制作性等维度,对传统进行了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重构,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视觉语言逻辑和艺术观看的工作方法。在王绍强的探索中,水墨文化传统的延续和激变在当下现实中构成了富有张力的两极。艺术家对世界的“观看”,也通过“仰观”与“俯察”的宇宙漫游,由神话进入历史,从仙境落入人间。
熊浩棋
熊浩棋(b. 1997) 出生于湖北武汉,2020年获得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2023年获得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系硕士学位。熊浩棋的作品关注个体在虚拟与现实生活中的链接与落差,反复通过绘画这一行为与重复性的编织去确认个体在两个世界里的存在。他将自己视作玩家,在网络游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将互联网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代入现实生活的意志中。
杨述
杨述(b. 1965)出生于重庆,1985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5年在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参与为期一年的驻留项目。杨述不仅是中国实验绘画早期的探索者,而且也是建构中国当代艺术叙事的不可忽略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曾参加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标志性展览《中国前卫艺术大展》。杨述天生的造型才华,以及扎实的学院写实功底帮助他建立了对抽象的结构与色彩的深入认知。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诸多美术馆、文化机构展出,如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上海美术馆、卡塞尔文化火车站、杜塞尔多夫市文化局、中日友好协会会馆等。从1990年代开始,杨述的创作就逐渐从受表现主义影响的非具象作品,发展为今天具有独特魅力的“杨述式”的视觉创造。他的创作不仅关注现实世界的变迁,还将批判精神和美学创造融为一体,将对平面结构的破坏转化为综合材料的重组,凝结出冷峻而富有爆发力的诗意。
翟倞
翟倞(b. 1983)出生于中国山西,2006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翟倞将知识视为绘画的养份、自然的闪现,抑或作为一个恰当的背景,激发出艺术家的想象力。一个故事、一个词语,都会成为这样的诱因。翟倞在他庞杂的知识系统里面,跳跃式的选择主题,根据所画出的作品,推衍出下一个作品该怎么做,形成了一个视觉逻辑。所以,他的每个作品都很鲜活,反映了艺术家在处理新的作品时的笨拙和朴素。而作品之间是在一个或大或小的,相同兴趣方向上的,慢慢的通过艺术家自己逐步地,言之有物地,切身体验的方式来建构一个自由的视觉体系。翟倞的作品曾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今日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等重要机构展出。
光映现场(Film)
陈萧伊
陈萧伊(b. 1992)近年来长期在横断山脉探寻高山深处的海子,自然中无以言表的万物,指向了某种原初的存在——不在此时此刻、不是现在,无法被语言描述、也无法被命名,一种未曾断裂的、完整的、却消失的风景。延续着她对于地质时间与尺度的探索,试图通过在自然中学习的“语言”,将生命经验锚定在了某个特殊的时空中,让影像去建构并显现关于原初坐标的“世界”。
影像展开了一段虚实交错的时空旅程,由追寻着白海螺的线索作为生态记忆的牵引,来贴近大地生命的叙事。全片由途中拍摄的静态照片组成,摄影对她而言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语言,拥有对消逝却存在的事物,重新召唤的能力。在照片、记忆与想象的维度中,她借用媒介的魔力,重新以有限性与超越性的轴线,绘制一幅消失的风景,试图从充满浩瀚与寂静的图像中找到隐形的道路,让如谜的“世界”得以敞开和显现。她的创作,致力于从古老的事物中,发掘更为广义的生命力,以超越人类时空的视角来寻获存在潜在的能动,抵抗或结构性地超越今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