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
Tao Hua Gu Xian Meng
24 Dec 2012 - 21 Jan 2013 小时候,刘传宏是一名数学 0分,作文满分的学生。后来,他迷上了画画,并受到严格的油画训练,这让他最终没有成为一名作家,却展现了用绘画编造故事的天赋。2003年,他前往河南林县的桃花洞村,变成了当地的一位山民,每天砍柴耕作,闲时画画,一住就是九年。这次展览的作品和日记,就来自他在那里的创作和生活。 “当代艺术”教会了艺术家如何使用理论,也给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自由,但只剥夺了他们一样权利,就是创作那些难以引发理论的作品的权利。幸好,刘传宏还算保住了这个权利。关于理论,他的作品大概会引出如下关键词:山野生活,自然,人文,乡愁,桃花源,隐居,存在……虽然它们常常是空洞的,但仍然很“正确”,很有说服力。而且,如果稍微注意语调,悠扬的学术之音,就会彻底淹没那象征着强大的物质崇拜和异化的宗教信仰的圣诞夜的铃声,让那位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老人在好不容易到达中国之后,都根本没勇气降落在今夜千高原的屋顶。但刘传宏不担心这些,他不在乎那些词汇,他只在乎自己的故事,坏故事。他大概会请圣诞老人也过来听听,再带着忧郁和坏笑,指给他看西游记里的名媛和知识份子都是什么人,长什么样。说不定,许文强也混在展览的人群里,刘传宏能一眼就认出哪一个是他。 When Liu Chuanhong was young, he was a student with a zero in math, and a full mark in composition. Later, he was hooked on painting, and was trained strictly in oil painting, which displayed his talent in spinning yarns with painting, instead of making him an... Read more -
Form without time: He Gong
15 Dec 2012 - 20 Jan 2013 2012年12月15日下午4点,“无限的身体——何工近作”展在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当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艺术史学家吕澎策展,展出艺术家何工近年来创作的29组新作品,参展的作品包括25件架上绘画作品、2件装置作品、50块牛粪绘画作品和22件调色板绘画作品。艺术家何工的创作以宏大叙事和充满人文关怀为特色,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悲怆。本次展览所展出的新作品延续何工一贯的创作风格外,更增加了幽默与调侃的意味,将带给成都观众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展览将从2012年12月15日持续到2013年1月20日,观众可凭有效证件免费领票观展。 何工, 1955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肇始时期开始,何工即开始个人艺术实践活动,作品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的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1986年后,何工赴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并在多所大学作访问艺术家和客座教授,其间广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和创作活动。在研究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过程中,进行绘画、装置与观念艺术实践,表现了跨文化的感受与思考。本世纪初回国定居之后,何工的作品更趋于文化与哲理思辨的具象呈现,在恣意涂抹的画面中散发出强大的张力,而透过这种张力我们能够窥知到何工作为一个“有机知识分子”艺术家的质疑和对理想的追逐。 展览中的 20件架上绘画作品,延续了何工一贯的文化关怀与哲学思辨,流淌、跳跃的笔触显示出极大的视觉张力与震撼。“书与牛粪”系列是在50块压制成方块的牛粪上作画而成。画面多为何工随手拈来的日常阅读内容,以极富耐心的具象手法描绘手边的杂志或书籍。牛粪作为何工的创作媒材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当时何工到四川甘孜州支教,对当地牧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兴趣。牛粪在当地作为一种燃料,牧民将其收集起来用于生火。何工在当地购买了一批牛粪运回工作室,并请高地的村民帮忙压制成方块,用这种牛粪方砖堆砌成一只巨大的路易威登包,将其中的一半牛粪表面涂抹奶酪,整个包的颜色便与路易威登的经典方格图案相一致。牛粪这种材料本身的隐喻性增强了作品的隐喻性和张力。此后,何工又以牛粪以媒材做了一系列的作品。此次展览中,何工希望在呈现那些强有力的表现性作品外,能够通过增加一些具有幽默感和亲和力的作品,在这种有些出人意表的质地中让观众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魅力。 Read more -
Paitings 2012
24 Nov - 12 Dec 2012 极简主义的拥护者曾经断言:绘画已经死亡。文艺复兴时期的鉴赏家看到提香的绘画后也说:绘画已经死亡。古罗马时代的学者小普林尼 (Pliny the Younger)则略显涵蓄,他只说绘画已经堕落了。为何绘画会一再被宣布它的终结?因为它一直在延续。 在今天的艺术世界里,媒介代表立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任何媒介都需要经受同样的考验。但仍然有许多人受着欧美八十年代艺术观的影响,将绘画看作是 “过时”的。实际上,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因为绘画从来就不是赶时髦的艺术;或者说,本身就没有赶时髦的艺术,只有赶时髦的观念。 在艺术的世界里,一直有好的作品和不那么好的作品;而在绘画的世界里,同样有好的绘画和不那么好的绘画。标准一直存在,却很难说清。历史似乎是可靠的标准,但历史本身就是含混不清的;理论似乎是可靠的标准,那只是对理论本身而言;人的感受似乎是可靠的标准,但要将感受传达给更多人,本身又变成了另一门艺术。在今天看来,价格也许是更可靠的标准,如果艺术变成了金钱游戏的话。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好的作品从来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标准而生的,因为好的作品一定是骄傲的。好的艺术家也从来不理会任何标准,他们只会在成为标准之后,让迟来的赞美假装早有准备,然后再变得人尽皆知。所以艺术是一个危险的赌局,输掉的人会失去证明自己审美能力的机会,赢了的人会被迫让自己的私人享受社会主义化。 “绘画2012”,展示了一部分我们在2012年看到的新的绘画作品。这也许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毁灭前的最后几批绘画之一了。其实,绘画的核心也与此有关,它无关未来的许诺,无关存在与得失,它只是用纯粹视觉的形式留存的精神。而受邀的艺术家,也正是在为这一点而努力探索着。另外,本次展览还强调了“年轻”,年轻是一种状态,年轻艺术家仍然对艺术抱有原初的好奇心。(许晟/文) The advocates of Minimalist have asserted: Paintings have died. After seeing Titian’s paintings, the Renaissance connoisseurs have also said: Paintings have died. The more subtle opinion was put forward by Pliny the Younger, the scholar in ancient Roman, who only said:... Read more -
Patagonia Wind—He Gong Solo Exhibition
17 Jun - 31 Jul 2012 何工,著名当代艺术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78年考入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年获四川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肇始时期开始,何工即开始个人艺术实践活动,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即以油画《旧事依稀》、《巴赫的寓言》等作品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对人的当下生存状态的关注。1986年后,何工赴美国和加拿大学习,并在多所大学作访问艺术家和客座教授,其间广泛参加国际学术研讨和创作活动。在研究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过程中,进行绘画、装置与观念艺术实践,有装置作品《梦见方舟》、《这不是五月花号》、《后扬子豚方案》,油画《欧洲车站》系列、《通往布鲁克林的地下铁》等作品,表现了跨文化的感受与思考。本世纪初回国定居之后,何工的作品更趋于文化与哲理思辨的具象呈现,在恣意涂抹的画面中散发出强大的张力,而透过这种张力我们能够窥知到何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的质疑和对理想的追逐。正是这种对理想的追逐,在切-格瓦拉踏上摩托车之旅60周年之际,何工----又一个怀抱理想的逐梦者,重新踏上了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追风之旅。 He Gong,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artist, was born in 1955 in Chongqing, China. In 1978, he was admitted to the Fine Arts Department of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and won the Sichuan Academy of Fine Arts Master's degree in 1985, is now a professor and doctoral tutor in Arts College... Read more -
The Flying Delusion——Xiong Yu Experimental Space
15 Apr - 5 Jun 2012 熊宇作为 70后备受关注的标志性艺术家,他有着学院古典绘画的背景,又深受当前流行文化的影响,作为70年代出生的人,他的文化经历充满了碰撞,这促成他打破社会现实的禁锢,通过超现实,虚幻的世界来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这次展览中熊宇扩展了绘画的形式和意义 , 他尝试将视觉的空间从二维空间延伸至三维空间, 每一个面都如此丰富且有可读性, 对于熊宇来讲艺术的魅力源于创造,将虚无飘渺的想法落实为真实的作品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整个实验空间俨然是熊宇的一件完整的作品。 熊宇的作品图像并不存在于现实 ,而是源于现实的一种创造. 在熊宇的作品中关注社会现实与理想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作品中的人物背后的翅膀,弥漫的气流般的云彩,成群的飞鸟这些元素强调与突出了人类的信念,那双始终没有收起来的翅膀,则意味着人对于自由渴望的宿命心理。每个人都会有梦想,而梦想往往像隐形的翅膀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心灵当中。而云、飞鸟,更是像人类的图腾一样被人们赋予不同的意义,同时也像人们愿望的影子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熊宇把整个实验空间转化成一道梦幻空间,以精湛绘画见著的他,经常在作品中表达这样的虚构空间,勾画出能让城市人暂时远离世俗的风景线。强烈的空间效果仿佛把人带进一个属于熊宇的独特的空间,而人形的雕塑则仿佛是来自不同内心世界的人物,艺术家试图通过绘画来赋予这些人物以现实的经历和生命。 Human thought is always changing. Everyday such-and-such things happens, life events always touch us. Things surround around me, let's call it inspiration. Facing them, I always want to lend a hand to seize them, let them into my works.... Read more -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Zhai Liang Solo Exhibition
24 Dec 2011 - 21 Jan 2012 创作说明 ——翟倞 魔幻与现实相结合,如同柯勒律治之花,尤为奇妙。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以这样的现实的,历史的故事开始的。体裁上是一篇犯人的书面供词,主体情节发生在 1916年“一战”时期,主人公是个叫余准的中国人,他在英国的战区,却是个德国的间谍。他掌握了一个绝密信息:一个准备攻击德军的英国炮队的位置---法国小城艾伯特,显然这个信息对敌对的英国和德国都极为重要,要紧的是,他和上司正常的联络渠道已经中 断,而一个英国特工正在追杀他。他终于从电话簿上获得灵感,可以杀掉一个也叫艾伯特的人,这样被害人和余准的名字就会同时出现在报纸上,他爱看报的上司就会联想并得到信息。决意已定,他就出发去找这个艾伯特。当他找到这个人的花园时,惊奇地发现这个花园似曾相识,像是在中国儿时家里的花园,并且艾伯特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尤以研究他曾祖父彭冣两项伟业为重:一项是 比《红楼梦》还要复杂的小说,另一项是任何人进去都要迷路的花园。而那部《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手稿到了艾伯特的手中,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他终于破解了小说的秘密。原来彭冣并没有建造一座真实的迷宫般的 “花园”,困扰几代人的所谓“花园”并不存在。而彭冣写的那部杂乱不堪的小说才是那个“花园”,它既是一个象征性的花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寓言,揭示着时间的分岔性和相对性。同时整部小说像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时间”。这座小说迷宫都在探究着时间的可能性,而“时间”这个词从未出现,这正像谜语的谜底从不出现在谜面上一样 …他们越谈越投入,余准几乎忘了此行的目的了,这时他看到了那个英国特工已经进了花园,便拔出了手枪打死了无辜而可怜的艾伯特。最后,如他所愿,上司猜出了他的计谋,轰炸了英军的驻地—艾伯特。 小说遵循了侦探小说的方法,但是中间大部分的故事却是幻想虚构的小说模式,说它是幻想小说,故事的开端却是真实的史实(哈特的《欧洲战争史》等),这一点,又具有了历史小说的意味。每个类型的故事都可以套在其他故事的上面,如, “时间分岔,产生不同的可能性”,余准是间谍,艾伯特是汉学家,在共同的纽带“彭冣”的关系下,他们可以是朋友;在余准要报信的现实情况下,他们就变成了敌人 …..。 博尔赫斯小说另外的有趣之处也是很吸引我的地方是 “作品总是包含着某种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种属性(无限性,不可计数性,永恒的或现在的或周期性的时间)——卡尔维诺语”,他把幻想以及自己的宇宙模式化为了小说形式。 我的目的是在做关于这部小说的一系列视觉作品时,博尔赫斯的小说框架结构赋予了绘画作品一种魔幻式的,宇宙模式般的感觉,也意在塑造在一个表面严谨的视觉叙事结构里面有一个柔软的玄学内核。同时也自我实验视觉的确定性,和直接性能不能把里面的 “真实和幻想”概念,“时间”概念推得更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