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凝视与在场性: —— 庞茂琨作品展

2021年11月7日 - 2022年1月9日
作品
新闻稿

1980年代中后期,庞茂琨就致力于古典油画语言的研究与探索,在近40年的创作中,也是把源于古典语言的审美气质保持得最为完整的代表性艺术家。实际上,当我们谈“古典”时,它实质有宽泛的外延,不仅包含语言与创作方法,而且还涉及视觉的再现与观看的机制。就庞茂琨油画创作的语言轨迹来说,其古典之路的形成,至少有三种来源:一是得益于良好的学院训练,使其拥有高超的写实能力;第二,是从具象到图像,再走向图式。这个类型的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艺术家借助后现代艺术的“挪用”“并置”等手法,对西方美术史上经典作品的画面结构与叙事方式进行“篡改”,在强化作品观念表达的同时,也使其具有西方经典绘画的图式外观。第三,不断为现实主义注入新的内核。因此,进入庞茂琨的绘画世界,语言是最重要的入口。沿着语言这条通道,图像、叙事、景观接踵而至,水到渠成。虽然从语言出发,但语言并不是绘画的归属,对于庞茂琨来说,如何在古典的话语中融入当代人的视觉经验、观看经验、文化经验,使其水乳交融,才是真正的目的。 对于古典绘画来说,视觉再现系统的形成,以及营造一种独特的观看体验是至关重要的。众所周知,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因为发明了“透视”,于是,艺术家探索一套全新的观看机制成为了可能。“透视”的目的,一方面是在二维平面上,艺术家如何赋予所描绘的对象以视觉秩序。另一方面,是让观众与画面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并且最终让观众能置身其中。于是,为了保持画面的完整性,古典时期的画家通过营造三维的幻觉空间让绘画处于一种恒久的状态。同时,利用焦点透视,观众就能发现画面的视觉中心,进而被画面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在欣赏古典大师的作品时,观众首先看到的是画的内容,然后才是一幅画。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古典艺术从文艺复兴以来建构的视觉——再现传统曾赋予观看以至高无上的权利,亦即是说,艺术家将追求完美的视觉再现作为最高的目的,倘若我们换一个角度理解,作品的意义是取决于观看的。由于受到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与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代绘画的语境下,与古典时期比较起来,“观看”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如性别的、身份的、文化的,也包括看与被看背后隐含的权力。 在庞茂琨各个时期的绘画中,我们都会注意到,艺术家会精心地赋于作品一种内在的观看逻辑。在具体的创作中,庞茂琨有时会借助西方美术史中经典作品的图式,通过“挪用”“戏拟”的手法,改变画中的人物与场景,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与画面秩序。有的时候,艺术家会巧妙地利用“镜子”,目的也是去揭示观看背后的逻辑。比如,以《被直播的现场》《证婚人》等作品为代表,庞茂琨将人物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日常的环境中。因为镜子的存在,画面的视觉机制实质形成了双重的观看。一个是画中人物与镜子构成了第一个层面的观看,另一个是来自艺术家的凝视。事实上,“凝视”的力量远远大于“观看”,因为它能反映艺术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关照现实时的精神深度。最终,在面对完成的画作时,观众分享的是艺术家的审美与观看经验。 本次在千高原艺术空间展出的是庞茂琨近年创作的一部分人物和肖像作品,画中人物大多是艺术家的家人、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其中,部分作品是现场写生。就这批作品来说,艺术家对现实的场景一般不做过多的交代,简化背景中的内容,摒弃过多的细节,相反,尽力捕捉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对于艺术家来说,所谓的“在场性”,实质是希望在特定的场景、时间与空间中,人物的一种“此在”状态。诚如前文所言,在欣赏一幅古典绘画的时候,观众首先看到的是画的内容,然后才是一幅画。事实上,古典绘画不仅需要观看,而且,还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观看距离。唯其如此,观众与作品,作品与墙面,才都保持在一种最佳状态。于是,因为观看,观众与作品形成了一种视觉机制,而观看行为本身,也会带来一种仪式感。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希望营造一个特别的观看环境,让观众的观看也成为作品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场”也是针对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