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线的路径
展览日期:2024/10/12 - 12/20 开幕时间:2024/10/12(周六)15:00 - 18:00 出品:千高原艺术空间 艺术家:王川 作品媒介:绘画
千高原艺术空间荣幸地宣布,艺术家王川个展“线的路径”将于2024年10月12日开幕,并持续至12月20日。本次展览精选艺术家王川数十年来创作的纸本与布面作品,并将其对照,以“线”这一艺术表达形式之间共有的基础元素,作为此次展览的关键线索。纵观王川的作品,他的纸本线条与布面几何相互呼应,对“线”的反复习作始终贯穿和反映着他的创作脉络。在这样一种互相表里的关系之中,展览全面呈现王川对 “画笔(brush)”/“毛笔(chinagraph)”、“布面(canvas)”/ “纸面(paper)”,“框架(frame)”/ “装裱(mounting)”等多元媒介的高层次实验,探讨东西方绘画上的疏离、互补、贯彻与相融,更是传达了艺术家力图离异中西概念、打破二元性幻相、尊重媒介平等,以线条的方式回归至对绘画本体的淳朴探究和个人意识上深层次的无为,让线条的属性脱离人为附加的观念,让线条成为一种快乐的游戏。
罗杰· 弗莱(Roger Fried)曾将“线”分为“结构式(structural)”与“书法式(calligraphic)”。西方艺术家常以线条为“面”的转捩点,建构或分解一幅图画。它是结构式的、准确的、可修改的;而中国画中的“线”,更多的是笔触的自然推动,枯湿浓淡、起承转合,它是书法式的、自足的、不过分准确的、不可修改且不可复制的。诚然,中西对于“线”有着不同的认识,画家们都试图打破自己的茧室:将线与形的关系变得更加游离的同时,去找寻一个真正的结构与统一。王川多年来也一直尊重着这种结构,尊重着画面的四条边界,尽管他从不去指向一个具体的物。他沿着画框运行,对边界的认知增强了中心图像的冲击力。王川对结构的认知并不是来自于书法本身(calligraphy per se),而是一种书法风格(calligraphic fashion)。一是因为线条的流动性与书写有着天然的联系。王川的画面是由各种各样的点构成的,而点与点相连,使得线条在空间中具有不确定的动感。单性线条横跨整个绘画表面,若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确定由点位带来的秩序。线条在空间中不断重叠、穿插与停顿都是随着身体气韵的变化而缓缓运动的,这都需要艺术家对结构有着整体把握。再来是王川认为书写的本质是由身体的动作来诉说内心的冲动,这种喷涌是一次性的、即时的。绘画于他而言甚至是一种生理驱动,长此以往保持着持续的动作,形成肌肉的记忆,回归至一种像极劳动的创作状态。因此,王川的书法性线条(calligraphic linearity)与书法本身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
与此同时,于王川而言,几何文化亦和西方并无直接关联。简略来讲,水墨讲究路回锋转、中锋、侧锋这些笔墨上的东西,但在布面上的做线确实自由自在,其硬度和厚度都能够书写出来。相比之下,纸上的东西更讲究笔墨的厚度,所以把持这两个东西,主要还是取决于艺术家如何去思考绘画的可能性、语言的可能性。因此,粗略地将王川的创作风格归属于东或西、抽象或具象是没有意义的。他的艰苦习作是一种单纯的表达,力求一种无限接近于儿童的无意识状态。成人通过其繁复的经验主义和后天习得的概念说,来不断地纠正以获得内心的“正确”,而当下性却被视为一种错误,这正好与儿童世界里的原始生命力相悖。画是需要有鲜活感的,要深入就要超越,否则无法构成它的厚度。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会释放出诸多私密的个人体验,而这种私密性也正是王川希望其作品所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