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2023年4月20日 - 4月23日 

千高原艺术空间欣然宣布参加PHOTOFAIRS SHANGHAI 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我们将于4月20日至4月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呈现艺术家陈秋林、陈萧伊、黎朗的作品,展位号A04

 

陈秋林

当Covid-19在2020年初爆发时,没有人想到它将成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流行病,艺术家陈秋林也没有。疫情带来的恐惧与焦虑,冲突与争执,禁锢与对抗无形中揭露了人与当代社会的脆弱。陈秋林捕捉到这其中人与社会的极致脆弱。在她最新的综合媒介现场肢体项目《溺》(2021)中, 作为女性艺术家的陈秋林,沿用易碎的中国传统食材豆腐作为创作媒介,结合空间装置、肢体行为表演、现场声音创作以及影像输出等综合媒介,从直观展现人在禁锢下的脆弱与挣扎出发, 重省女性身份以及本地传统在全球化疫情以及地缘禁锢环境下的意义。

不同于以往陈秋林的行为作品,《溺》是一件现场集体创作的公共项目,联合了现代舞蹈艺术家郑媛芫和声音艺术家陈弘礼。该项目也摒弃常规的现场配乐,而是加入声音行为艺术的方式:邀请声音艺术家通过对作品环境及现场的感受,用自己的身体以全息声的方式感知现场舞者带来的戏剧变化,和肢体语言产生互动关系,即兴捕捉和创作声音,最终形成《溺》作品现场声音的全息文本。

 

陈萧伊

6500 万年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挤压,古特提斯海退却,横断山脉由此诞生,那些古老的矿床都诞生于海洋中。在中国西南山地的藏族彝族的传说中,矿石是山神的食物,而谁能预料到,人类千百年来,就这样夺走了山神的食物,从而铺开了通往现代文明的道路。
《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是以在高海拔山区所崇尚的白海螺作为线索。影像在定格镜头中切换,都与“风景”有关,而这些风景聚焦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废弃的矿区与山林。对应影像的文本和旁白,分别是一位尔苏族的老人在用他们即将消失的濒危语言,讲述古老的白海螺传说;另一部分改写自诺瓦里斯未完成的小说《Heinrich von Ofterdingen (1802)》,探讨由地下世界引发的感知与思考。在生命尺度的短暂性与土地恒久变迁的关系中,召唤一个远古的时空;就如同影像,虽拍摄于当下的矿区废墟、自然与山林,但所在文本的复调中,引起的想象是关于地层时间的堆栈。白海螺如同一个钥匙的存在,作为一种尺度对话之间的联结,是从现在到过去的一种时间推移,从山峰回到海洋,从人回到石头。
黎朗
这不是最后一天?
文/黎朗
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明天还要来临,这天肯定不是最后一天。二〇一二年的最后一天,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最后一次去办公室,工作的媒体经营不善而关闭,不得不离开。在五百九十八天前,就是前一年的五月中旬,我才搬入这间新办公室。视线从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能看见一片建筑工地和散落其间等待拆迁的小楼。从那天起,由于每天都要去上班打卡,我开始日复一日地观察和拍摄这片区域,记录着窗外场景的变化,天真地想象着高楼拔地而起,这是十年前的事情。那时,微信还不流行,二维码也没听说过,更谈不上人脸识别系统。人们关心的是不断高涨的房价,房子有时成为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今天,我使用日记和当时在办公室拍摄的照片,重新构建起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同时,用涂抹的色块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回溯过去是强调对现在的感知,是对变化的生活有更清楚的认识。看似没有变化的摄影图像悄无声息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拆迁工地上细微的改变都隐藏着利益间相互的博弈,这是无法直接观看的,更是图像难以记录的。面对照片,我以为看到了一切,真相却无从知晓。庸常琐碎的日记记录下我生活中的细节,文字中有抱怨、失望、冷漠,而更多的是无奈。涂抹在照片上的色块是每一天留下的痕迹,也是勾起我回忆的模糊图像中的一个个像素点,拼合在一起的色块更像是用来遮蔽真相的马赛克。五颜六色的方块把甚是无聊的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渐渐地,我习惯对表面的观看,习惯被规训之后的观看,接受现实是缤纷绚丽的事实,以至于忘记生活的底色。忘记真好,生活在今天,而明天未知。
47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