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
-
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Zhai Liang Solo Exhibition
24 Dec 2011 - 21 Jan 2012 创作说明 ——翟倞 魔幻与现实相结合,如同柯勒律治之花,尤为奇妙。 博尔赫斯的这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是以这样的现实的,历史的故事开始的。体裁上是一篇犯人的书面供词,主体情节发生在 1916年“一战”时期,主人公是个叫余准的中国人,他在英国的战区,却是个德国的间谍。他掌握了一个绝密信息:一个准备攻击德军的英国炮队的位置---法国小城艾伯特,显然这个信息对敌对的英国和德国都极为重要,要紧的是,他和上司正常的联络渠道已经中 断,而一个英国特工正在追杀他。他终于从电话簿上获得灵感,可以杀掉一个也叫艾伯特的人,这样被害人和余准的名字就会同时出现在报纸上,他爱看报的上司就会联想并得到信息。决意已定,他就出发去找这个艾伯特。当他找到这个人的花园时,惊奇地发现这个花园似曾相识,像是在中国儿时家里的花园,并且艾伯特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尤以研究他曾祖父彭冣两项伟业为重:一项是 比《红楼梦》还要复杂的小说,另一项是任何人进去都要迷路的花园。而那部《小径分岔的花园》小说手稿到了艾伯特的手中,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他终于破解了小说的秘密。原来彭冣并没有建造一座真实的迷宫般的 “花园”,困扰几代人的所谓“花园”并不存在。而彭冣写的那部杂乱不堪的小说才是那个“花园”,它既是一个象征性的花园,也是一个巨大的寓言,揭示着时间的分岔性和相对性。同时整部小说像是一个谜语,谜底就是“时间”。这座小说迷宫都在探究着时间的可能性,而“时间”这个词从未出现,这正像谜语的谜底从不出现在谜面上一样 …他们越谈越投入,余准几乎忘了此行的目的了,这时他看到了那个英国特工已经进了花园,便拔出了手枪打死了无辜而可怜的艾伯特。最后,如他所愿,上司猜出了他的计谋,轰炸了英军的驻地—艾伯特。 小说遵循了侦探小说的方法,但是中间大部分的故事却是幻想虚构的小说模式,说它是幻想小说,故事的开端却是真实的史实(哈特的《欧洲战争史》等),这一点,又具有了历史小说的意味。每个类型的故事都可以套在其他故事的上面,如, “时间分岔,产生不同的可能性”,余准是间谍,艾伯特是汉学家,在共同的纽带“彭冣”的关系下,他们可以是朋友;在余准要报信的现实情况下,他们就变成了敌人 …..。 博尔赫斯小说另外的有趣之处也是很吸引我的地方是 “作品总是包含着某种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种属性(无限性,不可计数性,永恒的或现在的或周期性的时间)——卡尔维诺语”,他把幻想以及自己的宇宙模式化为了小说形式。 我的目的是在做关于这部小说的一系列视觉作品时,博尔赫斯的小说框架结构赋予了绘画作品一种魔幻式的,宇宙模式般的感觉,也意在塑造在一个表面严谨的视觉叙事结构里面有一个柔软的玄学内核。同时也自我实验视觉的确定性,和直接性能不能把里面的 “真实和幻想”概念,“时间”概念推得更远。 Read more -
FLOWER
28 Sep - 13 Nov 2011 千高原艺术空间荣幸的向您介绍 9月28日至11月13日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Flower 花儿》,展览包括陈秋林、何多苓、何工、计文于、蒋志、黎朗、罗发辉、漆澜、秦思源、申亮、沈小彤、施勇、石青、唐茂宏、熊宇、余极、肖克刚等30位艺术家的绘画、图片、装置、录像等形式作品近100件。 一直以来,花儿都是艺术家创作中常常触及的主题或者元素,尤其在当代艺术中,作为作品中的主题或者元素,花儿的所指空前的宽泛,正如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的一样。在陈秋林的重要作品《花园》中,花儿也许代表一种中国高速而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憧憬,当然这种憧憬常常被证明是有些虚幻的梦想;在诗意写实主义艺术家何多苓的作品《杂花写生》系列里,除了优雅的色彩和高超的技艺,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丝忧郁;黎朗最为代表性的堪称经典的摄影作品《彝人的肖像》里,那些到城里去留下美好影像记忆的彝人们,总是会选择有美丽的鲜花的背景,甚至手上还要捧满花儿 ----虽然它们并不是真正的鲜花儿;玫瑰是艺术家罗发辉一直在绘画的对象,它们艳若桃李甚至有些溃烂腐败,但总是那么充满欲望;蒋志呈现给大家的新作其实是一组“情书”,美、痛、短暂和永恒、开放和萎缩、炽热和优雅、奉献、馈赠和牺牲,这一切都是关于爱,也是关于他的生活;申亮用纯正而富有张力的油画语言,为我们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喜庆;施勇----生活在上海的新媒体艺术家,观念摄影《憧憬》完成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那个时候,我们确实对新世纪充满向往,几乎就像儿时向往共产主义一样----背景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奢华的猩红色帷幔、漫天飘落的玫瑰,还有那些信心满满的心灵鸡汤似的励志语言……还有众多艺术家的作品,恕不一一赘述。 取名为 “Flower 花儿”,并无特别的所指和用意,只是因为这些艺术家的一些作品都涉及到花儿。明眼者并不难觉得这更接近“再现论”的思维。坦白说,我们策展的初衷也的确这么简单,就是打算选择一组与花有关的作品来呈现,至于是不是“再现”并未虑及,唯一想到的是如此反而或许会生成或开启一个进入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在这个意义上,是不是“再现”已经不重要的,即便承认“再现”,也不在于“再现”了什么,而是如何“再现”的。而此时,花儿也许是花,也许非花。“再现”也不是“再现”了。不是吗?! We name the exhibition “Flower” with no specific representation or intention, but for the subjects of these artists’ paintings are all involved with “flowers”. Some may easily feel the curating is approaching to the conception of “reappearance theory”. Frankly speaking, our original... Read more -
Uninhibitied Scenery: Tu Hongtao and Qi Lan painting works exhibition
30 Jul - 20 Sep 2011 2011年7月30日下午,“任性的风景”当代绘画展在成都千高原艺术空间开幕。展览展示了两位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漆澜和屠宏涛的绘画作品共20余幅。“风景”一词暗示着两位画家对绘画的视觉本质的回归;而“任性”则表明他们各自创作的独特性,以及对独立的文化人格的追求。漆澜原本是一名艺术批评家,对艺术理论进行了多年研究,对古今中外的绘画的发展与本质都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如今“弃笔从画”,开始把理论认知和自己的创作体验结合在一起。屠宏涛近两年的绘画风格有了巨大的转变,在压力和挑战中,他用一种开放的生命态度,和一种严谨的研究精神,不断梳理绘画与自身的关系。对观众来说,一方面,他们二人的作品与艺术的发展和历史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另一方面,欣赏他们的作品却并不需要艺术的专业知识,因为他们已经把所有的信息转换成了视觉,也就说,观众即便只用眼睛看,去经历一种难得的视觉体验,也已经足够了。 Read more -
Ode to Yulin - Urban Case Three
24 Jun - 24 Jul 2011 Liu Jiakun works as a chief architect at Jiakun Architects. The projects designed by him were selected to be shown in 'Chinese Young Architects’ Work Exhibition' in Germany,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in France, 'NAI Chin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in Russia',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Read more -
“Lost in Architecture” A Nicolas Grospierre Photography Exhibition
24 Jun - 24 Jul 2011 Read more -
The Journey of a Button to the West
21 May - 20 Jun 2011 Read more -
Action·Being:Zhou Bin Exhibition
21 May - 20 Jun 2011 Read more -
Yang Shu + Zhai Liang–Painting works dual exhibition
24 Apr - 22 May 2011 Read more -
Disappearing Landscape-Luo Mingyi Photography Works
31 Mar - 20 Apr 2011 Read more -
Landscape-Spring Exhibition
31 Mar - 20 Apr 2011 Read more -
People on the Youth Road
29 Dec 2010 - 31 Jan 2011 Read more -
Head Wind-He Gong Solo Exhibition
12 Dec 2010 - 31 Jan 2011 不知何工到底有没有反骨,但他总是逆时趋而行。从不随俗,不妥协,甚至 “不宽容”,似乎在他的眼里,只有抵抗,反叛,和自由。 深怀启蒙使命的何工无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将一切体验、情感、关怀和反思皆付诸笔端。身体记忆、英雄情结、革命叙事及政治批判都是他画面中最为常见的题旨。但显然,他并非随波逐流,简单地挪用和转译既有的图像和话语资源,更不是廉价地标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而常常是反其道行之,经由厚重的笔触肌理与政治的话语幻象,使得其记忆也好,批判也罢,都因此而极富强度和深意,充满悲愤和张力。 持守知识分子立场的何工也是一个 “现实主义者”,他将一切经验、记忆、批判和理想同样付诸社会公共实践,而力图创造一个“诸神共舞”的“现实乌托邦”。只有在这个“乌托邦”中,理想、批判和自由才成为可能。也似乎惟其如此,他的语言及内在于其中的反思和抵抗才不会被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上的虚无中,而是深植于其所身处的错位、悖谬和令人纠结的狭仄境地。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 “逆行”,不仅意指一种态度,一种立场,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有效地体现立场,进而使其扎根于历史与现实。 鲁明军 2010年11月17日 I am not sure whether He Gong is by nature a contrary person. However, he is always against the trend. N ever follow, never compromise, or even 'no tolerance'. It seems in his eyes, only exists resistance, rebellion, and freedom. H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