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truction

28 June - 30 September 2009
Overview

一直以来,艺术的本体论在中国始终未被人们关注,甚至提及,当代艺术批评及艺术史的实践都在试图绕开这一无法被绕开的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关键领域的存在。这表现为,一方面是对作品所涉的社会及心理内容的描述和归纳僭越了对艺术活动及作品本身的感知与分析,另一方面,是把作品匆匆还原为社会态度或政治观点。我们的关键词不是“反映”与“表现”,就是“批判”或“表达”,总之,不是一种贫乏的现实主义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浮泛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框架。

 

然而,艺术如何才能是反映与表现,又如何才能构成有效的批判与表达?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把艺术作为认识的途径的,或者实践的工具,这些都是艺术的某种可能的“身份”,但是艺术的“身体”到底是什么?这就已经提出了一个本体论的问题。当代艺术的本体论,即思考“艺术是什么”,这不是在寻求一种表象化的智识性的艺术定义,而是在沉思艺术的“当下上手状态”,换句话说,是在为艺术而“烦”。

 

通常,艺术品被认为是一种物化的结果,艺术活动被理解成一种物化的过程,即主体、精神、形式、内容及心灵的施行过程,在这里,物的本真状态被纳入到了一个表征结构之中了,物成为了被施行的对象。于是,艺术被视为一面映照着自然或社会的镜子,或者一块容纳了精神与思想的空地,本体的问题遂被忽略。

 

但在这个展览中,我们把艺术中的物理解为某种屏障,而不是一种容器。在这里,“物”涵盖了客体、物质、材料、媒介及身体,它是对所有异质性因素的召唤,它抵抗着表征的同一性驯化,但又不得不处于某种表征关系中。而在这种关系中,艺术活动的真正价值即是不断地反思既定的表征实践,让世界在表征的遮蔽(Lethe)中闪现出无蔽(Aletheia),这正是艺术在本体论视域中的真理性。因此,我们用“物之屏”这个概念来形容艺术活动所真正面对的问题——异质性的在场。

Installation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