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ductions of One's Visual Annals

2023年2月25日 - 4月9日
概况

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国际主义与民粹意识,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等不断影响着政治与文化的走向。在不可逆转的反全球化浪潮下,从地方经济到全球贸易,从政治到文化,从地缘冲突到移民问题,从身份焦虑到文明冲突,似乎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2022年的俄乌战争,以及全球络绎不绝的地缘冲突,都可以看作是全球化危机的一个重要征兆。事实上,早在2006年,李昌龙就创作了一批与全球化相关的作品,代表性的有《小X在非洲的公司》《发展中国家》等。所不同的是,当时的视角强调的是,在2001年进入WTO之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的崛起,而不是近期作品中,以地缘政治出发对全球化的反思。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令人猝不及防,现实境遇与生活方式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居家、封控、核酸、打卡逐渐常态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疫情三年,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种无助、迷茫,甚至绝望。生命的渺小与脆弱,现实的残酷与冷漠,加之外部国际局势的紧张,对于李昌龙来说,这都是他感受到的现实,所幸的是,疫情期间,他还能在画室潜心创作。

2018年以来,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国际主义与民粹意识,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等不断影响着政治与文化的走向。在不可逆转的反全球化浪潮下,从地方经济到全球贸易,从政治到文化,从地缘冲突到移民问题,从身份焦虑到文明冲突,似乎都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2022年的俄乌战争,以及全球络绎不绝的地缘冲突,都可以看作是全球化危机的一个重要征兆。事实上,早在2006年,李昌龙就创作了一批与全球化相关的作品,代表性的有《小X在非洲的公司》《发展中国家》等。所不同的是,当时的视角强调的是,在2001年进入WTO之后,中国在全球化背景的崛起,而不是近期作品中,以地缘政治出发对全球化的反思。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令人猝不及防,现实境遇与生活方式似乎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居家、封控、核酸、打卡逐渐常态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疫情三年,人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一种无助、迷茫,甚至绝望。生命的渺小与脆弱,现实的残酷与冷漠,加之外部国际局势的紧张,对于李昌龙来说,这都是他感受到的现实,所幸的是,疫情期间,他还能在画室潜心创作。

 

对于《无主地》系列,李昌龙也将其称为“地缘政治山水”。“地缘政治”之所以成为关键词,实质与作品的“元图像”有关。艺术家借助卫星地图,将那些他关注的,并与当下全球化语境休戚相关的区域作为创作的原点。然而,他的目的并不是对其进行“再现”,而是将这些卫星地图作为“元图像”,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画面的视觉秩序进行重组。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语言与修辞,即美学叙事成为了关键。实际上,形象的重组得益于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手法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就表现语言来说,有描绘性的、表现的、抽象的、象征的。它们并没有遵从一个统一的造型法则。而绘画过程中产生的那些不确定性因素、反复涂抹的痕迹也都成为了语言表达的重要部分。就色彩的理解与表达来说,新作延续了“色层”研究的方法。一方面,艺术家需要对所描述的对象进行色彩的提炼、转化,以做“减法”的方式,将其转化成几个或多个“色层”;另一方面,在画布与边框所形成的视觉场域中,再对色层进行分解与重组,在不断叠加、交织、破坏的关系下,使其成为一种共时性的存在。卫星地图一旦与地缘冲突发生联系,并且,在艺术家不断编码的过程中,也为作品注入了叙事性。只不过,这种方式是隐喻的、象征性的。因为在混沌、隐晦的笔触与色层之下,在荒芜、焦灼的地图之上,表征的是全球化今天正面临的危机与不确定性。当然,从早期绘画中对图像叙事的倚重,到新作对卫星图像的重组与编码,李昌龙用十多年的时间,构建了属于个人的视觉志。

 

不管是造型语言还是色彩的不断生成,李昌龙都并没有提前进行预设,相反,追求的是画面内部的自然生长。这种创作方法,有点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书写”,抑或说是将绘画中的不确定、偶发性的因素提升到美学化的高度。于是,演绎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而演绎实质也是语言不断的自我生长。而早期绘画中的那种“剧场感”在新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于是,画面似乎是无中心的,在形式与语言的演绎中,画面不断地延伸,不断向边框扩散。在“地缘政治山水”的名称下,我们还可以看到李昌龙绘画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力图将画面的形式表达、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视觉结构与审美习惯联系起来。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在“无主地”等系列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昌龙的绘画受到了敦煌壁画那种叙事结构的影响,或许,称为“山水”更像是一种提示,即一种东方化的审美趣味与视觉观念的绵延与对话。(文/何桂彦)

作品